12月11日至13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重庆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重庆大学举行。山东大学研究生荣获全国三等奖4项。
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谯旭副教授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卢辰洋、方雪成、赵宇、刘丰玮组建的“数智中医”团队研发了“基于舌象的胃肠道疾病和体质诊断平台”,并获得了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在“舌苔—数字健康管理决策平台”主题下,团队聚焦于健康管理领域,针对当前舌苔检测技术不够智能、数据分析不精准、健康评估系统不完善等痛点,提出了创新的舌苔检测与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该平台结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传感器技术,开发出了一套基于视觉识别与传感技术的舌苔智能检测系统。系统能够捕捉舌苔的形态、颜色、厚度等关键特征,通过数据算法自动分析健康状况,并生成详细的健康报告。基于检测结果,平台还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改善等方面。此外,团队还研发了舌苔健康管理云平台,平台集成了健康数据的存储、分析与共享功能,支持舌苔检测数据的长期追踪和健康趋势预测,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该项目,团队不仅推动了舌苔检测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也为健康管理领域提供了创新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促进了大众健康水平的提升。
在电气工程学院赵浩然教授的指导下,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娄载庚、赵长旺、渠悦意、于振宇组建的御风而行队的作品《数字乡村——分散式风储数字化管理系统》获得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团队立足“智慧风电”,参与“自由赛道”,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散式风电场精细化实时仿真系统,搭建智慧风电管控平台。团队所设计的实时仿真系统采用CPU-GPU-FPGA异构计算架构,能够为智慧城市风储系统管控提供超实时预测、控制策略验证等多项服务内容。根据仿真测试结果,团队所搭建的分散式风储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50MW风电场年发电量提升6.3%,疲劳载荷下降3.8%。
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谯旭副教授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卢辰洋、刘丰玮、赵宇、方雪成组建的“内镜先锋”团队研发了“医影随行—新一代支气管镜导航技术及手术工具”,在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本项目聚焦于医疗健康领域,针对当前支气管镜手术中存在的操作难度大、定位不准确、手术风险高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基于CT影像的支气管镜导航技术及手术工具的解决方案。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包括路径规划平台、术前模拟平台、双通道手术工具在内的多项创新技术。开发出了对应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快速准确的路径规划。此外,项目还开发了主从控制手术平台,通过高性能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了与外部控制台的实时数据传输和指令接收,为手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医影随行”项目通过其创新的软件系统和手术工具,显著提高了支气管镜手术的可操作性与便捷性,为医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操作练习和导航支持,显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革新,也为推动医疗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电气工程学院赵浩然教授的指导下,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娄载庚、刘银桥、于振宇组建的能源小分队的作品《城市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建模管控平台》获得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团队从“智慧能源与绿色生态定向赛道”出发,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针对当前城市中复杂的综合能源系统进行优化。依托兼容Simulink与RTLab的自研综合能源仿真工具箱,设计智慧城市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并创新性的提出碳熵作为评价指标。同时,团队基于工具箱打造城市综合能源系统数字孪生体,实现在云平台虚拟映射城市能源,让耗能、碳排放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城市运营者和管理者面前,实现数据的可视化与可监控化。
本届大赛以智慧城市与智慧社会为主题,以创意设计为主,包括定向赛道、自由赛道和企业揭榜赛道三类赛道。大赛共吸引了来自27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378支队伍,近15000名研究生师生报名参赛,参赛队伍数量较去年同比增加54%,创历史新高。最终来自80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00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
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城市主题,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山东大学将以研究生高水平学科竞赛为契机,携手国内各大高校、优秀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为推动我国智慧城市领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新时代智慧城市学科交叉学术交流作出积极山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