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马春元,男,1961年生,博士,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层次。创建山东大学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创建环境热工过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任实验室主任;创建能源碳减排技术与资源化利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学会常务理事。
二、科研成果
马春元教授长期致力于燃煤污染物控制过程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示范研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如:通过解决脱硫塔大空间内三相流动与反应均匀性问题、脱硫灰资源化问题,研发了半干法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脱硫效率大幅提高,完成了300MW机组干法脱硫工程示范研究;通过研究气固两相流动与颗粒分离过程,发明了浓淡分离核心技术,研发了低NOx分级燃烧技术及燃烧器,从源头上降低燃烧生成的NOx,完成了200MW、300MW主力机组的多项工程示范研究;通过研究微细颗粒物的电场感应特性、柔性极板水膜形成机制与流动特性,研发了湿式静电深度脱除技术,领先解决了电厂燃煤烟气烟尘、重金属联合脱除及SO3气溶胶问题,完成了300MW湿式静电深度脱除工程示范研究;通过系统优化,大空间流场均匀性研究,提出了湿法双循环过程,完成600MW机组的湿法脱硫工程示范研究;通过研究燃料不定型焦的物理化学变化特征、吸附与微波脱附作用机理,初步建立了电厂燃煤烟气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体系,并提出活性焦烟气硫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于2017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燃煤烟气硫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立项资助,目前已完成单元技术1MW级小试试验验证,将在2021年6月前建成25MW工业性试验平台和600MW燃煤机组示范工程。马春元教授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企业委托项目等近100项;研究的成果“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位),“风控浓淡煤粉燃烧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五位),及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已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100余篇,培养博士生27名、硕士生62名,出站博士后5名。
三、新闻报道
马春元教授学术思想活跃,科研工作紧密围绕我国实际及国际形势而开展,既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又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了媒体的争相报道。《粉焦原位制备及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在钢铁企业重要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第16期B16得到大版面报道;2007年度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山东大学马春元等人共同完成的《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迄今为止,媒体报道已经百余篇。
四、学生培养
马春元教授不仅科研成果丰硕,在教学工作中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赢得广大师生的尊重和爱戴。 “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教学,勤勤奋奋研究”是马春元教授的真实写照。现在他指导着20余名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取集中讨论与个别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法,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根据学生本科专业与兴趣为学生定课题,让学生们能够积极的投身科研中。他所指导的学生孙静,致力于微波金属放电与介质吸波耦合处置电子废弃物的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曾在美国费城召开的“The 2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Wast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大会上,获得了大会唯一 “Russell Ackoff Award”;王鲁元博士发表SCI论文7篇,EI论文2篇,发明专利3项,连年获得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和国家奖学金;冯太博士发表数篇SCI和EI论文,现就职于山东科技大学;张振博士毕业后在山东大学继续攻读博后学位;潘晓慧博士现就职于河北农业大学继续除尘技术的研究,其他研究生也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工作。马春元教授在教学上始终把以德育人,教书育人和完善学生人格放在首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反对敷衍马虎、降低标准等行为,因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教书与育人结合”是马春元教授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体现在科研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马春元教授的学生经常早晨起床发现老师凌晨发送的邮件,那是马春元教授为了保证学生的课题进度,在深夜为学生仔细修改过的实验方案或者论文。马春元教授不仅在科研上悉心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他所指导的博士生身体不佳住院,马春元教授在百忙之中亲自入院探望,为学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在马春元教授学生的眼中,马春元教授不仅是他们科研道路上的指明灯,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同行人。
五、结语
马春元教授在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深受学生爱戴,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最受欢迎的研究生导师之一,是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