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美育 / 正文

新闻传播学院 唐锡光

作者:ygb 时间:2018-06-08 点击数:



一、学术科研经历

唐锡光主要从事电视新闻、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在报纸等媒体上发表文章,出版多本著作,先后担任10余个项目的研究。
参与或主持项目:
(1)潍坊市文化名市建设战略规划
(2)媒体融合背景下“伪正能量信息”的传播机制与消解策略研究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研究
(4)民间反邪教网络联盟探析
(5)齐鲁文化对外传播战略与策略研究
(6)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
(7)山东省国际传播规划(2016年-2020年)
(8)多媒体条件下党报主体角色的建构研究
(9)山东省大学生电影生活实证研究
(10)美国电影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
相关学术成果
(1)那些远去的文学名著——当前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调查
(2)想象共同体的重建与当代网络文学生活
(3)中国文化读本——中国园林
(4)大数据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与悖论
(5)文学名著渐行渐远 阅读价值依然矗立
(6)《小胡同大尊严》:小制作,大境界
(7)论文化、创意、财富三者间的关系
(8)对电视制片人制的另类思考
(9)浅议三十年代电影的反都市倾向
(10)浅谈30年代左翼电影的寓言化倾向
(11)鲁迅研究的世纪性总结
(12)鲁迅早期宗教观论略
(13)电影和电视:相悖的认同机制
二、优秀学生介绍
唐锡光老师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为党政机关与新闻媒体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1)刘俊,中国传媒大学讲师,《现代传播》编辑,青年传媒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研团队成员。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部、台湾电视台新闻部参与采编工作,并赴英国牛津大学、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进修。专著《融合时代的传媒艺术》,获第十届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分学科排行榜”(信息管理与传播交叉学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
(2)毛振华,2010年6月毕业后就职于新华社天津分社任记者至今,滨海采访室主任,主任记者(副高)。年采写刊发各类新闻在1000篇左右,连续6年在分社考核排名第一、优秀,先后荣获新华社优秀党员、天津好新闻一等奖、天津宣传系统优秀党员、健康中国2017年度优秀新闻奖等30多项荣誉,是天津港“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首个进入爆炸核心区的记者,先后报道推出过3位全国劳动模范,数十篇稿件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其采写稿件中有些已转化为国家政策。
(3)张春晓,2003—2010年间,在山东大学新闻专业就读,研究生毕业后至大众日报工作至今。参与十九大报道、全国两会报道、神舟十号发射等重大报道,作品曾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多次获得山东省新等奖一等奖,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三、媒体相关报道
(1)《唐锡光:面对网络新事物需要更多管理智慧》——山东新闻:
(2)《晚会之韵:方寸小舞台,家国大变化》——《半月谈》
(3)《唐锡光教授来校畅谈“怎样做一个好通讯员”》——中国石油大学新闻网
(4)《大众日报:三问“国考”》——大众日报
(5)《今年国考参考人数减10万 断言降温为时尚早》——大众日报

四、感人事迹
        提起唐老师,“亦师亦父亦友”,是"唐门大家庭"的学生们认为最能一以概之的印象。唐老为人谦逊、和蔼可亲、待人宽容又幽默睿智。除了在学业上的指导和事业上的引领,唐老师对门下学生的心理关切是大家都曾拥有过的共同记忆。这些记忆最初的模样有的靠近伤痛,有的来自焦虑,有的指向成长,而无论是以怎样尴尬或者难过的情绪向唐老师寻求帮助,都能从他游刃有余又充满智慧的点拨里茅塞顿开。
        学生朱瑞娟依然清晰地记着第一次见唐老师时的情形,比简单问题答不上来的窘迫记得更清楚的,是唐老师始终不曾散去的和蔼微笑。“有什么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就算天塌了还有个儿高的顶着呢!”三年里,唐老师的鼓励伴随着“胆小自卑”的朱瑞娟越来越光芒万丈。
        学生小萃也记得唐老师曾经在自己一段黑暗又艰难的时期中给予的帮助。“经历伤痛时,我选择把自己蜷起来默默挨着,但老师一句一句的询问却让我的眼泪决堤。那时候我以为我只是倾诉过一场,后来漫长的几年,我才明白,那时的我多么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闷在心里的伤会越烂越深,而直面现实又是那么难。”在学校也有家的感觉,这不仅是小萃,也是唐门的学生们每一个人的感觉。
        学生徐玉芹说唐老师是她人生关键节点上的贵人,不单单是因为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前的“临门一脚”,更是因为唐老师长久的关心和指导,使她不仅拥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也具备了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山东高考指南”微信公众号从群强环伺中突出重围的历程中,她回忆了唐老师从创意到运行的多次提点,“如果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我。”徐玉芹郑重地写下这句话。
        毕业多年,唐门大家庭的每一位同学都仍然同唐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听其一席话,那些涌现的灵感、释然、喜悦,仍然像在山大读研期间一样真实。他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和关心将成为大家伴随一生的财富。




上一条:2018年“山大温度 一流歌...
下一条:新闻传播学院 唐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