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第41届“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618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以“致知力行,破界立新”为主题,特邀学院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坚出席论坛并致辞,李章印、亓彩云、马士彪、王元超、李世杰等五位老师应邀出席并作现场点评,硕士研究生能星辉代表获奖同学发言。10位优秀论文作者现场宣读研究成果,学院30余名研究生现场参会。


陈坚在致辞中对学院“思想者”系列研究生学术活动表示充分肯定和支持,他强调,学术论坛是激发学术创新、推动学科融合的重要平台,学院师生要勇于“破界立新”,打破传统学术壁垒,在讨论互动中实现学术思维与个人素养的双重提升。学生代表能星辉在发言中表示,这是他第四次参与思想者论坛,每次都能在学术交流和师生互动中收获满满、有所成长,期待同大家畅谈学术、共同进步。

本届论坛共收到投稿30余篇,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录用优秀论文10篇,涵盖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学院学科特色和专业科研前沿。会上,刘开泰作了题为《工作时间不稳定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群体差异》的报告,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非标准工时制度对劳动者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能星辉作了题为《唐君毅“生生”儒学论》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传统儒家思想注入现代生命哲学的多元活力。杨泉作了题为《文化工业是如何控制大众的?》的报告,探讨了文化工业的运作机制与文化解放的可能路径。张琳艳作了题为《新中国残疾人家庭政策75年:历史演进、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的报告,系统梳理了残疾人家庭政策的变迁脉络。江李鹏侨作了题为《修证一等:日僧道元的禅法修行观》的报告,阐述了修行哲学对东亚禅学实践的影响。李玥廷作了题为《论此在的本己性与共在》的报告,论证现代社会个体如何在技术化生存中保持“向死存在”的本真性联结。栾恺作了题为《情绪劳动视域下社会工作者服务质量研究》的报告,揭示了社会工作者情绪劳动强度、策略选择与服务成效的关联机制。辛月作了题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互为对象”的张力》的报告,思考了自在自然作为母体之于人类主体的反思作用,对人与自然相互对象化的关系作出有益探讨。赵文乐作了题为《程颐“敬义夹持”的工夫论及其“中”说》的报告,聚焦二程理学核心命题,揭示了“持中守敬”的伦理实践对当代道德主体重建的启示意义。周子龙作了题为《国家何以“进村”:驻村制治理中的伦理逻辑》的报告,基于鲁东D村“驻村帮扶”田野调查,为乡村振兴提供治理范式参考。
与会老师对同学们论文的创新性、逻辑严谨性及现实价值等维度进行了细致点评并提出优化意见。论坛最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本届“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作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特色学术活动,与《思想者》期刊一同形成了“一期刊一论坛”的品牌化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计划。自1997年《思想者》创刊以来,学院先后出版刊发39期《思想者》学术期刊,“思想者”研究生学术论坛始也终以学术争鸣、思想破壁为宗旨,发展成为我院师生相互学习、交流进步的学术平台,在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推动学院学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