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和山东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山东大学哲社学院承办的第42期“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在知新楼A座1408举办。本期论坛的主讲人是哲社学院2014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李俊,讲座题目为“如何哲学地思考哲学:海德格尔、萨特与列维纳斯之争”。哲社学院张祥龙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点评专家。哲社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佩愉担任讲座主持人。
讲座伊始,李俊从庄子论死亡讲起,就如庄子所言我们是不知道生与死是孰优孰劣的,所以贪生畏死本就没有意义。接下来,李俊由柏拉图和伊壁鸠鲁的死亡观引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海德格尔、萨特和列维纳斯的死亡观。
首先,他讲到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死亡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谈到人的存在方式与结构,人存在的意义即“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海德格尔将死亡的意义分为三重:终结(生物性的死);去世(社会性的死);死亡/赴死(生存-存在论的死),并且认为只有赴死才是真正的死亡。然后,李俊谈到萨特的死亡与自由概念。他先区分了自在与自为,继而谈到萨特的死亡是自在的。接着,李俊论述了列维纳斯的死亡观。他提到,列维纳斯认为死亡是暴力,死亡在永远不会到来的未来,朝向他者。最后,他将三者的死亡观作了一个对比,以一幅哲学家争论哲学的图片结束本次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后,张祥龙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点评专家,以精彩的语言、独到的见解点评了本次学术报告。张祥龙教授首先肯定李俊的学术框架,对于“Dasein”一词的解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而后结合儒家思想对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做了具体论述。讲座的提问环节,在场师生争相提问,李俊一一解答,气氛十分热烈。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李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4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6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本科和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和比较哲学,在《哲学门》、《现代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和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