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院 / 正文

张洪明教授谈诗律比较与语言对比

作者: 时间:2022-02-22 点击数:


 

12月26日下午3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荣休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兼国际学院院长及教育发展中心总监张洪明教授做客文学院第119期(总第1123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作题为“诗律比较与语言对比”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盛玉麒主持,吸引了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参与。

讲座正式开始前,盛玉麒对张洪明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他的研究领域和主要成就,张洪明亦对盛玉麒的邀请和介绍表示感谢。

讲座伊始,张洪明从诗歌作品出发,通过比较两组诗歌的形式引出对诗律本质的探讨,他指出,诗歌的形式至少要包括三个要素:有意识地安排一行或一段的结构、有一致的押韵类型、都要遵守一个预制的诗歌格律模板。张洪明在此基础上强调节奏和节律、六朝诗格律与唐诗格律的区别,厘清判断汉语格律诗的标准。接下来,张洪明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藏头诗作品,说明诗歌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会受到特定语言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并进一步指出特定诗歌的形式与特定语言的性质密切相关,语言学家必须涉及诗歌研究,诗学研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影响。

为进一步说明语言性质与诗歌形式的关系,张洪明以日本的俳句为例,指出俳句的“五七五”格式的基本单位不是音节而是韵素,因为日语与汉语不同,是重量敏感型语言。而梵语虽同为重量敏感型语言,但其轻重音节、开闭音节的数量基本对等,很容易形成对立,因此发展出轻重音节二元对立的格律模式,日语则不具有这样的条件。接下来,张洪明指出俳句的“五七五”格式是把汉语的五绝和七绝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参差残缺的形式,这种形式与日本文化对残缺之美的极致推崇有关。因此,诗歌形式的建构同时受特定语言性质和特定美学文化价值观的共同影响。此外,张洪明还提出了内容对应加形式对应的诗歌翻译原则,并展示了自己的翻译作品供大家参考。

接下来,张洪明通过分析沈约诗作形式与“八病”说的矛盾、印度诗歌的诗律形式及早期汉译佛经的翻译模式,并结合永明时代的原始文献及佛经翻译的梵汉对音材料,指出了汉语格律诗起源研究的两个误区:即认为永明时代的声律理论包括八病、平仄的概念和汉语的近体诗格律来自梵文诗歌的Śloka韵律模式。最后,张洪明对陈寅恪的《四声三问》做了深刻的分析和评论,他从八个方面指出了该文在材料、事实、逻辑方面的问题,认为其汉语四声来自佛教诵经的结论过于武断,没有语言学理论的支撑。

讲座结束后,盛玉麒代表师生对张洪明再次表示感谢,他认为听学术讲座不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好的讲座总会给人带来各方面的启发,本次讲座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不断寻求深化突破的探索精神。在交流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教授就佛教传入中国时的民族交流情况与张洪明进行深入探讨;同学们就四声的来源问题积极提问,张洪明做耐心解答。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山东大学文学院举办硕士...
下一条:文学院举办2021年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