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编审做客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A座717室作了题为“历史夹层中的明清易代”的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孙之梅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周绚隆以《侯岐曾日记》为中心,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史料整理和分析,继而探讨了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中,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及普通百姓所遭遇的灾难与生存问题。首先,他介绍了《侯岐曾日记》的发现和整理情况,并且详细分析了日记的内容,阐述了日记这种私人性文献所展示出的时代内容,侯岐曾实录了清初政治高压下明代望族和名流的沉沦过程。侯岐曾与复明海上力量联系,保护夏完淳、陈子龙既是侯岐曾的个人选择,也是前明各种社会关系的必然。这一行为导致了侯家在顺治初年的灭顶之灾。其次,《侯岐曾日记》的文献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私人视角的历史叙述——现场感的呈现与情绪化的表达,并且对正史文献进行了补充和互证。同时它保留了侯岐曾给师友的许多书信的底稿和一些重要的人物信息,这对了解他的心态和其对外联系非常重要。最后,周绚隆又进一步探讨了日记引发的话题与微观史学研究。比如,不论陈子龙还是黄淳耀、侯峒曾等烈士,原初并没有殉国的计划,他们的死有着许多未曾预料的原因。从易代之际士人的生死态度和出处选择中,可以看出他们往往面临着道德和精神的两难问题。周绚隆总结到,私人文献整理的难度较大,要注意对边缘材料的挖掘和对场景的还原。同时,私人文献为微观史学研究提供了可能,对《侯岐曾日记》的研究能开拓博学鸿词研究的新路径。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周绚隆就《侯岐曾日记》的保留、史料和文学研究的辨别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补充。
最后,孙之梅高度评价了周绚隆所作的学术讲座,她指出,这场讲座在方法论的展示以及学术前沿问题的输入上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对于山东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而言是一场难能可贵的体验,希望在场同学掌握史料处理的方法,开辟出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周绚隆,博士,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山东大学文学院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有《陈维崧年谱》等论著,还从事翻译和散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