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日本松山大学教授孟子敏做客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A606作了题为“鲁豫苏皖地域饮食“糁”(sá)的历时考察”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张树铮教授主持。
孟子敏表示,本次讲座的选题缘于2008年在山东兰陵调查方言时发现的一种美味的食物“糁”,他由是对“糁”展开了进一步研究,从书面形态、地域分布和历史记载三个方面介绍了对这一食物的认识。首先是关于 “糁” 这一食物的名称,孟子敏发现,这种食物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书面写法,但可以断定其为同一种食品的变体,基本读音均可确定为sa或sha,至于具体调值、音韵地位,目前尚不能确定。接下来,孟子敏介绍了今天“糁”的共时分布地域。他认为,“糁”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南部、西南部、西部,如临沂、菏泽、聊城等地;以及与山东省南部相连的江苏省的北部,如徐州、宿迁等地;也包括与江苏省北部相连接的安徽省的北部地区,如淮北、砀山县等;还有与山东省西南部和安徽省北部接壤的河南省的商丘市等。虽然分布较广,但是这一区域连成一片,相对集中。接着,孟子敏介绍了他从历时角度对“糁”进行的考证。关于“糁食”,清代的《沂州志》《朝鲜王朝实录》《明实录》以及唐代的《通典》,甚至《周礼》中都有记载,是指粥类食品。在历史文献中,关于“糁”的记载,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记录是《墨子》中关于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说明“糁”最基本的形态特征是颗粒状的。此外字书、韵书对“糁”及相关文字也有解释。最后,孟子敏认为“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音除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不同,作为粥类食物的意思,也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并且关于“糁”在不同地区的发音的演变尚待进一步研究。
讲座最后阶段,张树铮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再次对孟子敏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希望孟子敏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能给在座的师生在各自的研究中带来启示。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孟子敏积极回应师生们的提问,与大家交流了更多关于“糁”的认识。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孟子敏,日本松山大学教授,松山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委员,《现代中国语研究》执行主编,山东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筑波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史和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