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下午三点,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文学院承办的第72期(总第663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620举行。李宝伦教授、李彬教授和张惟教授做客此次讲坛,讲述的主题为“新时代语言学研究新常态”。本次讲坛由文学院盛玉麒教授主持,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参与聆听。
讲座伊始,张惟教授从互动的视角切入,畅谈语言学研究的新常态。她首先引用了Paul Drew举的一个例子,据此说明会话作为互动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活动,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即语言系统与互动系统相互联系又不完全吻合。接着,张惟教授介绍了会话分析。会话分析于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兴起,它最初起源于社会学,后来为语言学所借鉴,是一门融会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会话分析采用自然主义的观察法和归纳法,借助音频视频记录会话并将会话进行转写重建,它从个案和细节入手,研究会话中交谈者如何实现双向理解。张惟教授借助几则语料说明会话中意义建立的方式,她指出会话中存在一个互动系统,会话者是在序列语境中,依照话轮次序对会话加以理解的,而会话纠偏是对这一系统的细微调整。张惟教授随后探讨了会话纠偏。会话存在说话、聆听和理解三个环节,当会话者在某一环节遇到难题时,便会主动在语句中插入小句或将语序进行重组,这一行为就是会话纠偏。会话纠偏的目的不在于纠正错误,而在于使会话者之间达成理解。张惟教授认为,会话纠偏呈现为插入和重组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动因看似相同,实则不同,前者出于语用目的,后者是由于会话者重新对语句进行线性安排。此外,张惟教授还谈到了会话分析与语言学的关系,她认为会话分析立足语料,关注语法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接下来,李彬教授从语音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传统语音学所采取的预先假设和控制变量方法不能反映交际中的语音特征,如果语音学能借鉴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际语料出发,可以更好地研究实际对话中的语音分布。李宝伦教授则表示,虽然形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内省为主,研究对象是语言而非言语,但在大数据时代,形式语言学可以借助丰富的语料库,在探索语言规律方面取得新进展。最后,盛玉麒教授发表了总结,党的十九大我国提出关于构建国际关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汉语跨文化认知与传播、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和长远可持续发展愿景,也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领域和宽阔的视野。
在互动环节中,张惟教授就语料采集方法、互动语言学在现实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现场气氛活跃,讲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简介:
李宝伦,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形式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彬,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音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惟,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简介:
盛玉麒,山东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