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著名社会语言学家、英国约克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保罗·柯斯威尔 (Paul Kerswill) 做客文学院“新杏坛”,以“欧洲和中国的移民和语言”(“Migration and language in Europe and China”)为题,在知新楼A620举办学术讲座。讲座由为文学院张树铮教授主持,刘洪超老师翻译,张燕芬副教授、刘文副研究员等文学院老师和学生共同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张树铮介绍了保罗·柯斯威尔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经历,并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移民和语言”的课题都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此课题具有重要意义。讲座围绕“移民和语言”(“Migration and language”)的主题展开。首先,保罗·柯斯威尔指出,移民是一个具有经济驱动力的政治问题,但移民本身又涉及到“人”的问题,因为许多移民者已经认识到他们在此过程中所收获的利益或是付出的代价。语言是移民经历的核心,移民者依靠语言与社团外部的人进行交流并维系其内部文化特征和文化关系。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移民数量达到高峰,这在欧洲和中国都有体现。目前统计,全球范围内国际移民2.44亿,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7100万,增长比例是41%。
其次,保罗·柯斯威尔以英国、德国、挪威和中国为例,分析了目前移民的基本特征。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他总结出移民的基本特征:移民群体多是年轻、单身的成年人,移民的主要动机则是家庭聚合和工作。移民的语言特征存在四类可能:第一类是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二类是双语习得\语码转换,第三类是放弃原语言而进行语言转变,第四类是新方言的形成。再次,保罗·柯斯威尔分析了弥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的新市镇方言(The New Town dialect)。他以挪威的奥斯陆(Oslo)、丹麦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和德国的柏林(Berlin)的新方言特征为例,对欧洲西北部的新城市接触方言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随后,他又以伦敦为例,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变化的特点。
在对中国方言的研究中,他重点介绍了陕西西安市的母语、移民与交流实践研究和浙西水坝移民过程中语言变化研究这两项关于方言和迁移的研究。保罗·柯斯威尔最后总结道:移民是复杂多样的,其社会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社会影响可以在移民的语言行为中体现。移民和非移民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不确定关系,这仍然是社会和语言研究的一个领域。语言规划者应该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纳入视野。
在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针对讲座内容进行提问,保罗·柯斯威尔耐心地予以解答。最后,张树铮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再次对保罗·柯斯威尔的精彩讲述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