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一期“导学思政下午茶”活动在洪家楼校区顺利举办。本期活动以“新时代外语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主题,共邀请外国语学院正处级辅导员曾志英,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建刚,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包汉毅,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郑春光等四位嘉宾,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张新苑担任主持,来自外国语学院各专业的多名研究生踊跃参与。
活动开始后,三位受邀导师分别就本次活动主题“新时代外语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李建刚首先提出,新时期外语人的重要使命与担当之一便是立足国家需要,向外国介绍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由此,国内翻译界正在进行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向,实践上也开始由外译汉更多转向汉译外。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加强国学的学习与对外传播,另一方面在于正确对外阐释当代中国,传承红色基因。后疫情时代,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蓄意曲解更使得我们认识到中国为自己发声的必要性。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新时期的外语人责无旁贷。
随后,包汉毅发言强调了译写这一方式对于讲述中国故事的意义。译写,即“翻译+写作”。中外文化、思维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是影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接受效果的根本性因素。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中,在正确解读中国文化,也即忠实翻译的同时,也应注意通过对源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从而使其更加贴近西方学术规范与方法,实现更好的接受效果。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可谓国学传播的典范之一。他既懂禅学,又深谙西方文化和学术规范,借此向西方解读中国禅学,收效甚佳。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学传播,新时期外语人要努力做到内外兼修。
郑春光从翻译实践中的几个实例出发,为新时代外语人传播中国文化提出相关建议。中国文华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尽量贴近目标文化的思维、传统。他指出,许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对外译介的过程中,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修改和删节,如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一书根据其英译者葛浩文的要求对原作结局进行了修改。此外,中译外实践中,中文原作的神韵、意味、文化内涵等要素应如何再现, 这些都是新时代译者应努力功课的难题。为此,译者必须修炼出深厚的国学功底,正确理解中国文化。
师生互动环节中,现场多名同学积极发言。同学们结合自身学习实践,提出了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使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并讲出心中的疑问与困惑。老师们积极回应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指导,对活动主题进行探讨。
最后,曾志英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外国语学院“导学思政下午茶”系列活动旨在以科研促思政,提高育人水平。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外语人责无旁贷。为此,首先应从自身专业学习出发,打好外语基本功,发挥外语优势;此外,还要永葆中国心、了解我们的中国:热爱祖国,关注时事;继承传统,积极创新;了解过去,更要关注当下。学无止境,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