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3点,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电气工程学院承办的第101期(总第878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千佛山校区电力楼四层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坛邀请到了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武晖,讲座的主题为“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建模边界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本次讲坛由电气工程学院叶华教授主持。
陈武晖首先介绍了次同步振荡的概念及其在汽轮发电机组、双馈风电场和新能源换流器不同背景条件下次同步振荡的类型特征。接下来,陈武晖提出了次同步振荡研究中存在的建模边界识别的问题,即建立的系统等值模型在保证其规模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留原系统的次同步动态特性,以往这种等值主要依靠工程师通过观察由经验调整实现,但随着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仅通过观察很难建立可靠的次同步振荡模型。针对此问题,陈武晖教授提出了一种通过对驱动点参数进行合理选择,根据阻尼灵敏度对元件集合进行分类等一系列处理构建合理的系统等值模型的方法。随后,陈武晖提出了在次同步振荡风险评估中风速不确定性如何建模、如何用概率配点方法处理风机的非线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武晖提出了通过搜集风速数据并采用Weibull分布进行风速不确定性建模,用分段概率配点方法的二阶模型获得振荡阻尼的概率分布,并对安全风险进行定义,从而形成一套次同步振荡风险评估体系。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陈武晖通过几个典型的新能源振荡事件归纳出新能源振荡具有的发生条件不明确、发生设备不固定、区域不固定等特征,从而引出了新能源振荡研究中面临的建模范围随机性机理不明确、尚未能提出一种事先的参数优化方法等挑战。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积极与陈武晖教授进行互动,叶华老师也就陈武晖教授在构建等值模型中采用的“阻抗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洪涛老师就新能源振荡传播过程中电压和的电流畸变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武晖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逐一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最后,本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陈武晖,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在次同步振荡机理分析、概率风险评估以及抑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在《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IEEE Trans on Sustainable Energy》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杂志发表与次同步振荡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国家自然基金通信评审专家,“IEC SC 8A国内对口工作可再生能源并网控制与建模工作组”专家,2015-2019五年连续被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和《电网技术》优秀审稿专家,2016年《电网技术》特殊贡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