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儒学高等研究院 / 正文

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第64期(总第1401期)稷下风讲坛

来源:儒学高等研究院 作者:文|杨丹 图|杨丹 李晓宁 时间:2024-11-29 点击数:


2024年11月18日上午九点,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第64期(总第1401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于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916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杨庆中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经、学与新经学——以<周易>的研究为例》的讲座,此次讲座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先秦两汉出土易类文献汇纂通考与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系列讲座第五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光胜教授担任主持人。

 

讲座伊始,杨庆中教授首先以1945年西北大学石印出版的《周易古经今注》为切入点,特别强调了高亨先生的“经传分观”理念。杨教授认为,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不仅在古史辨运动之后真正贯彻了古史辨的理念与方法,而且代表了20世纪中国学界“走出经学时代”的潮流。

 

在探讨“经”的定义时,杨教授强调了经学在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承载着文明的核心价值,还拥有足够的解释空间以融会新知。针对孔子“述而不作”的问题,杨教授认为孔子之“述”是自觉传承三代正统文化,自觉传承三代典籍中所内涵的华夏核心价值,自觉诠释这一核心价值。因此,孔子的诠解也开启了经之学。

在探讨“学”的概念时,杨教授先对“学”下了一个定义,指出经学中的“学”是指历代经学家研究某部经典所形成的学问,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创新性。他以孟、京新易学为例,展示了其如何通过回应汉武帝时代之问来推动学术的创新。杨教授指出“孔子至田何”可以看作是儒门易的传承,西汉博士“施氏学”、“孟氏学”、“梁丘学”、“京氏学”等,都出于田何的传授。他们各自均有《易章句》,也就是田何所传易学面貌。但孟、京又有新发展,即融摄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历法入易,并吸收民间术数学理论,形成西汉新易学——卦气说。最后总结:孟、京新易学之新,在学不在经。

 

在讲座最后,杨教授对“经与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经是返本开新之本,学是返本开新之新,返本与开新是一个双向诠释的过程。可以立足于本而审视学;可以立足于学来探究本。这场讲座不仅为理解不同时代的经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同学们理解经与学的关系打开了新的窗口。杨教授的深刻见解和独到分析,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与会师生们就易学与易学史的关系,知识型《周易》和道德型《周易》的区分,新经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学的关系,信仰与经学的损益等问题提出疑问,杨教授皆予以耐心解答。大家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周易经传研究》《周易与人生》《易学与儒道哲学》《孝:生生不息的爱心》《先秦儒家哲学探源》等专著多部。

 

责任编辑:徐黎明 陈俊琛

上一条: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第19...
下一条: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