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学院 / 正文

管理学院硕士生第一党支部与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联合组建“沂蒙烽火·山大印记”社会实践队赴济南、临沂、潍坊三地开展校史寻访活动

作者:吴晋一 摄影:张俊逸飞、魏佳琳 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为深入挖掘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在革命年代的红色校史,探寻沂蒙精神与山大发展的交融脉络,管理学院硕士生第一党支部与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联合组建“沂蒙烽火·山大印记”社会实践队,旨在通过实地走访、史料搜集和专题学习,追溯学校红色根脉,传承家国情怀与革命精神,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推动党建与团建深度融合。

实践队首站聚焦济南,于1月10日走进山东大学校史馆与山东省档案馆,开启红色校史的溯源之旅。校史馆内,一条“时光长廊”串联起山大120余年的峥嵘岁月。队员们依次参观主题展厅,通过千余件展品——包括早期办学章程、师生手稿、战时教学用具等,系统梳理了学校从初创到壮大的发展轨迹。在山东省档案馆,队员们以校史馆资料为线索,重点查阅了华东大学的相关档案。泛黄的卷宗中,一份《合校决议草案》则揭示了华东大学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的背景。队员们逐页誊抄记录,并围绕“战时教育模式”展开讨论,为后续实践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支撑。

23日,实践队深入沂蒙革命老区,以临沂市档案馆与博物馆为核心,探寻山大与红色热土的血脉联系在临沂市档案馆,队员们以山东省档案馆资料为索引,重点查证了“临沂山东大学”的历史细节。一份《山东省政府关于设立山东大学的决议》(1945年)显示,该校最初由省政府创办于莒南县,1946年迁至临沂城,成为解放区首所高等学府。馆藏的学生名册中,记录着数百名学员的姓名与专业,涵盖政权建设、经济管理等领域。队员们发现,许多毕业生后来成为地方干部,印证了该校“为解放区培养骨干”的办学目标。临沂市博物馆的“沂蒙红色文化展”以实物与影像结合的方式,全景展现了革命年代的壮阔图景。队员们通过讲解员了解到,临沂山大不仅教授文化知识,更组织师生参与土地改革、战地救护,将课堂延伸至烽火一线。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校史与革命史的交融。

24日,实践队北上潍坊,到访华东大学旧址与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旧址,还原特殊年代的办学图景。踏入潍坊乐道院,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十字楼独特“十字形”结构,彰显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魅力,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实践队通过参观乐道院博物馆,了解华东大学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办学理念以及师生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华东大学的办学历史不仅是乐道院的闪光点,更是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让队员深刻理解先辈的理想信念,激励大家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在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旧址,队员们通过复原的办公室、发报机等场景,直观感受到党组织在解放战争中的核心作用。渤海战役纪念馆内,一段模拟战场声效的沉浸式影片,将队员们带入硝烟弥漫的1947年,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历史的厚重。

截至目前,实践队已完成济南、临沂、潍坊三地的红色校史探寻工作,累计走访5处场馆,查阅档案数百份,搜集了大量文字、影像及口述资料。活动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山大红色基因的理解,更激发了传承革命精神的责任感。下一步,实践队将聚焦以下任务,一方面深化史料整理,系统梳理已获资料,编撰调查报告;另一方面扩展实地调研:赴临沂、潍坊等地走访老校友、老革命家,充实口述历史;最后推动传播教育,通过宣讲会、新媒体等形式,将红色校史转化为育人资源,助力青年学子赓续精神血脉,勇担时代使命。“沂蒙烽火·山大印记”实践队将以此次中期成果为起点,继续在红色沃土上深耕细作,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为新时代贡献山大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徐黎明 袁明月

上一条:管理学院“管悟初心,理...
下一条:管研星航·新锋志 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