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 About 当前位置: 首页 / 儒学高等研究院 / 正文

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第49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

作者: 时间:2020-12-06 点击数:


2020121日下午2时,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研究工作部主办,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第49期(总第971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知新楼A1916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感通与意象的生成:对情境交融何以可能的一个现象学考察”,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蔡祥元教授主讲,周纪文教授主持,儒学院戚良德教授、赵睿才教授出席并参与了讲座后的讨论。

蔡祥元教授从“意象说”的哲学背景开始讲起。“意象”是中国古代象思维在美学领域的体现,它来源于《老》《庄》《易传》等文本中有关象的论述,接续并深化于王弼的“得意忘象”说。宗柄对“澄怀味象”的解读实现了道学、玄学向美学的直接拓展,直到刘勰,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核心范畴的“意象”才正式出场。关于意象的基本内涵,蔡祥元教授指出,作为艺术形象的“意象”,与形而上学层面的易象、道象有所不同,它是融入作者情意、情感的形象,谢榛、王夫之、王国维等学者对其作过具体的分析,朱光潜和宗白华则以西方美学观念为背景,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对“意象”进行界说。关于情景交融的发生过程,诸位学者虽有论及,但并未展开。

接着,蔡祥元教授介绍了叶朗的“意象本体说”,并总结了“意象本体说”的两个贡献,一是在于参照西方美学的问题意识,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做了更为鲜明的表述;二是引入意向性、生活世界和体验等来自现象学思想资源的维度,对意象内涵作了进一步阐发,并对情景交融何以可能的问题作了更为具体的分析。最后,蔡祥元教授在叶朗对相关问题阐发的基础上,审视了相关概念的现象学背景,分析了叶朗之“借用”的合理性,并探索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推动意象美学当代建构的可能性和积极价值。

讲座结束后,戚良德教授、赵睿才教授和周纪文教授针对讲座内容展开讨论,肯定蔡祥元教授的探索结合古今,贯通中西,突破文史哲的学科壁垒,具有创新性和独特价值。在互动问答环节中,蔡教授详细解答了部分同学提出的疑问,在场听众纷纷表示收益良多。

上一条: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第32...
下一条: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第38...